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公告 >> 中医健康讲坛

【中医健康讲坛】中医用药 切忌对病不对证

  • 时间:2021年1月8日
  • 浏览次数:4371

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期主讲嘉宾:儿科副主任中医师翁冰玉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采写:融媒记者 张可欣

  对于家长们来说,孩子的身体健康是头等大事。如今,越来越多家长选择中医治疗的方式。然而,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,部分家长认知不足,导致踏入了一些中医误区,其中最常见的则是用药对病不对证。
  
我们常说,中药起效慢,但是只要对证下药,也是会很快起到效果的,其中,最重要的就是“对证”两个字。今天,我就结合在中医儿科的诊疗经历,谈谈如何辨别病证,对证用药。
  辨病不等于辨证
 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门诊连续遇到几个孩子,因为出现了呕吐症状,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了藿香正气散,结果症状更严重了。
  
为什么会这样呢?藿香正气散本身是很经典的一个中成药,说明书上也说可以治疗呕吐泄泻、脘腹胀痛等病症,家长也正是看到了这一条,才给孩子服用的。但是这个药物主治的呕吐腹泻是属于风寒湿证,而这几个孩子在门诊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,他们呕吐有的是因为食积,有的是因为感冒风热夹滞,有的是因为饮食不洁导致的胃肠湿热,这个药物对他来说对病,但并不对证,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。
  
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,曾经我接诊过一名腹痛的的孩子,反复发作数月不见好转,曾经去药店买了各种调理脾胃的药。经过仔细检查后,我发现他腹痛的主因并非在脾胃,而是由于他学习压力较大,因焦虑造成的。于是我从疏肝解郁入手开始治疗,辅以安神药物,服药一周之后,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。
  
辨证论治是中医特有的一个概念。辨病辨的是疾病的主要症状、部位等等,比如咳嗽、呕吐、腹痛,这些都是中医的病名;辨证辨的则是疾病的原因、性质、病位等等,比如咳嗽分为风寒、风热、风燥、痰湿、痰热等证型,呕吐有外感风寒、食积、胃热气逆、脾胃虚寒等证型。同样是咳嗽,因为证型不同,用药方向也是完全不同的;而不同的疾病,比如说感冒和风疹,如果属于同一证型的,例如同为外感风热,那么用药也可以相同。这就是中医说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。中医的辨证论治背后是一整套的理法方药体系,绝不是单纯的见症用药。
  儿童用药尤需谨慎
  古人常说用药如用兵,临床审证用药是一件特别谨慎的事,望闻问切缺一不可,必须亲眼见到病人才能作出准确的治疗方案。但是现在有一个不好的现象,市场上有很多的中成药,患者很容易自行购买到,然而大部分患者本身并不具备足够的中医药知识,很容易出现药不对证的情况,轻则没有疗效,重则会使原本简单的病情复杂化,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。
  
相对于成人而言,儿童有他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,我们前人总结为: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;脏气清灵,随拨随应。通俗来说,就是儿童对于药物的反应要比成人灵敏得多。从乐观的一面来讲,如果用药得当,那么恢复起来会比成人快;从不好的一面来讲,如果用药不对证,病情容易恶化,这其中缓冲的余地也比成人小,所以对于儿童的用药,我们尤其要谨慎。
  
儿童用药的几个关键,首先则是要针对患者自身的病情对证下药,切忌不可凭病名便草率去药店开中成药给孩子吃。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,有些家长准备了好几种中成药,孩子发热、咳嗽,也不管寒热温凉,就先给他吃几包,一种没效果就换另一种,甚至几种药一起吃,这都是有风险的。其次,儿童用药剂量与年龄、体重等因素密切相关,需要严格计算,即使是以前经常使用,比较熟悉的药物,随着孩子年龄、体重的变化,用药剂量也会变化,不可经验主义;另外儿童服药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,由于儿童胃容量小,且大多数孩子对吃药存在抗拒心理,所以可以采取浓煎、少量多次服用、在药品中适当添加糖掩盖苦味等方法。
  儿童日常保养要注意
  比起生病后治疗,我们现在主张一个观点:未病先防,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,做好日常生活中的预防与护理。
  
日常生活中,家长们要保证孩子三餐有度,作息有时。生活条件的优越使许多家长进食大量高热量、高脂肪的食物,导致营养过剩,实际上,只要保证孩子正常摄入所需的营养就可以了,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都是会影响孩子健康的行为。对于一些学龄期的孩子来说,要注意学习上的精神状态,避免压力过大引起的身体不适,家长要多鼓励孩子,面对压力及时给予孩子疏导。
  
“小儿之疾,属伤食者十之五”,夏天已经到来,面对高温季节,我们尤其需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,避免让孩子食用不卫生和变质的食品,对于冰激凌、冷饮之类的食物也要予以节制。由于夏天许多场所空调不断,家长要防止空调房内和室外温差过大引起的感冒,家里的空调温度维持在26-28度左右是最适宜的,防止孩子贪凉。
  
面对已经生病的孩子,家长也要维持好自己的心态。首先要到正规医院就诊,同时当医生给出一个治疗方案之后,不要太过心急,因为疾病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一场疾病的恢复,正确的用药、良好的心态、精心的护理,缺一不可。